一. 質量與品牌
第一階段:1990--1999年,工藝從不成熟走向成熟,質量從不穩定走向穩定,屬于學習進步階段,向日本向臺灣向美國學習,只要比我們強我們就學習,那個時期國內生產企業根本不重視品牌推廣,錯失良機;
第二階段:2000--2004年,屬于快速發展階段,人才爆炸,工程師滿天飛,只要你有錢,就能上一條生產線,就能賺到錢。整體質量水平隨著產業規模化進一步得到提高,但已是魚龍混雜。這個時期各個企業忙于擴大再生產,增加品種,搞產能競爭,搞價格競爭,就是不搞品牌推廣,只要能賺錢就行,不管未來,覺得世界的需求總量將會持續提高,結果世界各地幾乎沒有我們中國的品牌,多么可悲啊,世界工廠無品牌。
第三階段:2005-2009年,供大于求,利潤難求,廉價劣質原材料成搶手貨,生產中偷工減料。反正出現了只要能省錢,能賺錢,不管產品質量的工廠,把中國人的負面特長發揮的淋漓盡致,同時,生產中的二等品成搶手貨,所有這些產品都已進入了市場,請問我們的客戶你們是否曾經受到傷害。今天我們終于嘗到了企業家短視的惡果,產能大,利潤低,無自己的品牌市場,市場需求開始波動,質量穩定性受到影響。我們經歷了二十年的發展,賺取了一灘子閑置的設備,儲備資金沒有,品牌沒有,我們不是外國的奴隸,又是什么呢!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多么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現在可以是奴隸,但我們不能永遠是奴隸。再難我們也要走品牌之路,品牌必然帶動質量的提高。
第四階段:2010年以后,應該進入品牌時代。大家可能知道,二戰結束后,日本國內也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也可能是日本民族的天性,他們聽進了美國人的一句勸告:你們的出路是靠產品質量走向世界。現在日本已經發展成國家品牌,而我們呢,我們的國家品牌是什么,我們這些做實業的該負什么責任呢?品牌時代也分三類:一類是重視質量,不重視管理質量的,像蒙牛奶業,昨日輝煌,今日舉步危艱;一類是打著質量最好價格最低,所謂的物美價廉旗號,既不重視質量又不重視管理質量的,只重視賺錢的。像三鹿集團,遭人唾罵;一類是既重視質量,又重視管理質量,更重視如何提高自己產品的企業,只有這樣的企業創造出的品牌最值得信賴,最安全,像日本松下。只有市場是質量競爭的市場,才是最成熟的市場。
二.價格與區域價格
現在正是產品價格高低差距最大時期,競爭價格優勢的商家,因市場疲軟,能賺一分是一分,做性價比的商家,還會向價格優勢發展,所以價格還有一定下降空間;競爭質量的商家可能有采用降低價格措施的,試圖多拿定單維持經營,但可能無濟于事。我們的策略是繼續穩定價格,增加現貨競爭力,降低不必要的費用,靠企業實力和品牌優勢度過難關,08年雖是動蕩的一年,我們的產品銷售總量已經超過了2007年,雖然原有客戶用量減少,但今年新增客戶明顯增加用量,是同行過度降低價格而影響了質量的緣故。華北地區重視質量的客戶比重高于華南地區和華東地區,至少我們現在沒有感覺到價格壓力。我們以后的價格政策仍然是保證質量和保證合理利潤基礎上的價格體系,不賺錢就沒有實力,就不能保持發展。
三.供求變化與危機的關系
生產和經營普通民用電子產品的企業,受到的打擊最大,華南地區居多;
生產和經營科技領先的民用電子產品的企業,受到的打擊較小;
生產工業品,軍工產品的企業,有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受到的打擊最小,華北地區,華東地區居多。
四.為什么一定走品牌之路,雖然開始很艱難。
我們國內的晶振生產企業80%的產品都是為別人OEM,為美國,為臺灣,為香港,為歐洲,為韓國日本貼牌,我們的知識產權在哪里!我們的世界市場在哪里?經濟繁榮時期我們拿最小利潤,危機來臨時期我們付出最大代價。資本市場被美國控制,美國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實業的品牌又不掌握在我們手里,市場決定權沒有,我們不輸才怪呢。走品牌之路很艱難,不要急,要做很多細致的工作,但我們要堅信未來是光明的。
五.走品牌之路應該上升為國家目標
我們的國家也應該從宏觀發展上去支持和引導各行各業走品牌之路,只有這樣才不會浪費資源和時間,社會發展才是健康的。品牌和質量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和提高。做好人和做好產品更是高度一致的,國家要大力弘揚國家品牌,讓我們的產品品質和我們的人民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意義深遠,任重而道遠,這必將成為我們的國家目標。